沿弯弯的柏油山路,蜿蜒向上,翻过山岭,视野豁然开朗,一个小“平原”映入眼帘。路边大坝生机盎然,高效蔬菜基地坐落房前;推门入户,曾经老旧的民居,如今经过整修,幡然一新。然而,这座山顶上的小“平原”,在三四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家家田里忙,天亮擦黑走,天黑打灯回,一年到头来,白白又瞎忙。这里就是江口县太平镇岑忙村,岑忙村曾是国家二类贫困村,全村辖12个村民组,共579户1681人,常住人口只有525人,属于典型的空壳村。
曾经的穷山村,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这般变化?这一切要从一个年轻人的到来说起……
“来到贵州、来到我们岑忙,我就是贵州人、岑忙人。”高泽生掷地有声的说道。
与岑忙的缘分,还得从东西部扶贫协作说起,2015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作为中央机关对口帮扶江口,2018年7月,当时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办公厅二级主任科员的高泽生带着组织赋予的沉甸甸责任和光荣使命来到江口县太平镇岑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从沿海魔都上海来到内陆高山岑忙,工作、生活环境几何巨差曾让他一时无措。为了让自己迅速转变,成为真正的“村里人”。高泽生吃住在村,用最短的时间,深入全村12个村民组,遍访1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邻里之间发生矛盾,他是第一操心人;群众生病无人照料,他是第一上心人;照料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他是第一知心人,他把这里当成了家,把这里的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岑忙村村委会主任杨学平如是说。
因身居高山、位置偏僻、信息闭塞等原因,多年以来,岑忙村村民种植传统农作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我当时来岑忙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边地处偏远,群众思想落后,又没有支柱性的产业,老百姓的日子也是比较艰苦,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老百姓的观念改变过来。”高泽生说。
“以前我们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念有点落后,他来了以后,他带着我们下组跟群众开院坝会、座谈会。白天搞工作,晚上下组和群众沟通,现在我们的变化也是非常大,党员每个月都要学习。”岑忙村党支部书记杨云龙说。
“我做烤烟做了20多年,都没想过要出去学习技术,高书记请来烤烟师傅带着我们去外面学习打烟角、打烟花、打烟烘烤。我觉得学习了技术后,今年的收益比往年要好很多,我们今年每亩地可以达到300斤的干烟叶子,我种了80亩地,可以收入25000斤干叶。”岑忙村村民杨建全说。
“高书记经常来关心我们,从上海那边请来专家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同时也给我们这里完善了基础设施和销路问题,让我们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岑忙村村民杨社全谈到高书记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来村里半年,高泽生终于想明白一个道理:要实现脱贫致富,光靠传统产业不行,得发展些附加值高、收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
2019年,高泽生先后带领村“两委”干部和产业大户、致富能手到上海、苏州等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探索出了“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
“现在好了,把田地给有经验、有销路的公司做,我们既可以得工资又得租金,把这荒地都变成了钱。”村民杨再堂开心地说。
杨再堂因残致贫成为了建档立卡户,家里的9亩多地也因为残疾无法耕种,基本上都荒废了。如今,在新农合政策的支持下,把腿疾治愈后加入了蔬菜基地务工,每个月能有2800元的工资,同时还有3600元的土地流转费。
杨再堂所说的蔬菜基地,就是江口县2019年引进企业投资1350万元建立的2000亩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太平镇岑忙村高效蔬菜基地。该蔬菜基地使岑忙坝区土地流转率达到85%以上,贫困户每户年增收1万元。岑忙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由2018年10万元增加至65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由2018年10万元增加至55万元。
现在的岑忙村,蔬菜、茶叶、烤烟产业发展迅猛,乡村旅游蓄势待发,等待岑忙人的,是暖洋洋的好心情和乐滋滋的喜日子。
“巩固脱贫成果需要加强产业发展,这既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高泽生说。
真抓实干、真情帮扶,因工作成绩突出,高泽生先后获得贵州省“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铜仁市“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岑忙村支部也因此荣获铜仁市“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吴乃云)
网站群